雨水节气 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,标志着天气由寒冷逐渐转为温暖降雨增加。故仍带有春寒和潮湿的特点,正所谓“春回大地挟湿气,脾胃最易受侵袭”。雨水前后应加强对脾胃的养护,健脾祛湿。
身体湿气重的表现
1.起床困难
早上醒来总觉得睡不醒,脑袋昏昏沉沉,像被湿毛巾裹住一样。
2.胃口变差
面对美食也提不起兴趣,吃一点就感觉腹胀,甚至出现恶心、呕吐。
3.身体沉重
四肢乏力,像灌了铅一样,懒得动弹,稍微运动就气喘吁吁。
4.大便粘腻
大便不成形,容易粘马桶,冲也冲不干净。
5.舌苔厚腻
舌头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舌苔,颜色发白或发黄。
如何祛湿 中医妙招多
1. 环境祛湿
阴雨天关闭门窗,避免湿气入侵;晴天及时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我们还可以学习古人焚香祛湿。通过焚一些香来除湿,香气能够疏通人体气机,有利于湿气的祛除,比较常见的有艾香、檀香、沉香、藿香、佩兰等。
2. 运动祛湿
适当的运动如跑步、健走、球类运动、瑜伽、太极等,有助促进气血循环,增加水液代谢,加速湿气排出体外。
3. 中医外治祛湿
艾灸
可以选足三里、中脘穴、关元穴、气海穴、肺俞穴、膏肓穴等几个祛湿要穴。这几个穴位功效不同,足三里、中脘可健运脾胃中焦,增加人体对水湿的消化吸收运转能力;关元、气海可以固本增元,补益肾气,增强人体排除水湿的能力;肺俞、膏肓穴可补肺阳,强卫气,可以增强人体对外界湿气的抵抗能力。
对于湿寒特别重的人,可以尝试“督脉灸”,这种灸法施灸时沿脊柱铺敷姜,上面再放上艾绒,整个督脉通过灸补可振奋一身阳气,温阳祛寒,强身健体、运行气血,可以说是艾灸界的“王炸”了。
拔罐
火罐的适用范围广泛,常用于治疗痹证,如腰背肩臂痛、关节痛、肌肉劳损、瘀血等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记载: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”拔火罐于风痹能祛风通络,散寒除湿;于寒痹温经散寒,祛风利湿;于湿痹利湿通络,祛风散寒;于热痹清热通络,祛风利湿。
泡脚
中医有“中药洗脚,湿邪可祛”的说法。如果你的身体一直是湿冷的状态,那不妨每天是晚上睡觉前泡脚,让适当的温水浸泡过自己双脚的三阴交的地方,把自己泡得微微的出汗即可,湿随汗出,达到祛湿效果。
4. 食疗祛湿
土茯苓党参猪骨汤
【材料】
土茯苓30-60克(鲜品100-150克),党参30克,炒薏苡仁30克生姜3片,猪骨头500克(3人份)
【做法】材料提前用清水浸泡30分钟,其余材料洗净,猪骨水,全部材料一同入锅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至10分钟左右,加盐调味,喝汤吃肉。
【作用】补中益气,除湿解毒。
【适合人群】中气不足、湿毒困阻的人群。
祛湿元气茶
【材料】
陈皮3g、炒薏米15g、生姜2片、红枣3颗
【做法】
1.将薏米干炒至微黄,陈皮、生姜、红枣洗净备用。
2.所有食材放入锅中,加入600ml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,煮20分钟。
3.关火5分钟后过滤茶汤,可加入少许红糖调味。
【作用】健脾理气、利水祛湿
养生小贴士
1. 保持心情舒畅 春季肝气旺盛,容易情绪波动。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。
2. 保证充足睡眠: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增强体质,提高免疫力。
3. 适当春捂: 雨水时节气温变化较大,不要过早脱掉厚衣服,注意防寒保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