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养生千万别做这7件事,小心养生变“养病”!
健康内容2024-10-30

小暑将至

我们要正式进入

一年中蕞炎热的“三伏天”了

俗话说

“一年养阳看春夏,春夏养阳看三伏”

“三伏天”蕞易生病,也蕞养人

“养对了”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

“养不对”可能会落下病根

那么,三伏天到底该如何养生呢?

几个建议供您参考。

养生误区

三伏天7个养生误区要避开

1.过度温阳

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这句话,如果理解错误,不仅达不到养生的目的,反而会适得其反。湿热体质的人或者体内阴虚有热者,或者一直在吃温热的食物,如果再过多吃姜就会“火上浇油”引起上火。

同样,有人提倡夏季多喝羊汤也是这个道理,夏季喝羊肉汤进补只适合阳虚之人,大多数人在夏季呈阳盛状态,喝多了羊肉汤或吃多了羊肉,反而会导致上火,出现便干甚至出血的情况,就算是阳虚体质者,夏季进补也需适可而止,不要大补。


2.过度锻炼

人们常说,“冬练三九、夏练三伏”。夏季在公园、广场随处可见暴走的中老年人,虽大汗淋漓,仍坚持锻炼。殊不知大汗会耗伤人体阳气和津液,尤其中老年人一定不要在盛夏过度运动,因为出汗多会导致血液黏稠,容易引起心脏病、脑梗等病的发生。

3.大量喝绿豆汤

很多家庭一到夏季,顿顿不离绿豆汤。可是绿豆汤寒凉,过长时间饮用易伤脾胃。从中医角度看,阳虚体质或体内偏寒凉的人,如有四肢冰凉、腹胀、腹泻便稀等症状者,不宜多喝绿豆汤,否则会加重症状,甚至引发其他疾病,血虚血亏的人也不适合喝绿豆汤。


4.只防暑不防寒

对于很多夏季喜食冷饮、爱吹空调,对于喜欢贪凉的人来说,防寒更需注意。经常待在空调房中,会导致不知冷热、免疫力下降,更容易感冒。颈椎对着空调吹,使颈背部肌肉受寒,造成颈部持续痉挛、后背酸痛等。

而且天气炎热出汗较多,切忌迅速、大口喝冰镇饮料,忽然过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,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,而冷食也易引起胃部不适,影响消化。

空调温度最好跟外面温度相差不超过8℃。关键是不能太过贪凉,如果长时间一味贪图寒凉(冷饮、空调),势必会耗伤人体阳气,损害机体功能。

5.雨后凉爽去锻炼

夏季暴雨过后,往往比较凉爽,很多人选择在这个时候出门散步、锻炼,但是雨后出门锻炼反而会加重体内湿气。夏季暴雨后,湿度随热气蒸发往上走,空气中的湿度其实会加重,雨后散步往往更易出现胸闷、头晕甚至恶心的症状,这就是湿热交杂引起的。想要祛湿,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,潮湿下雨天建议减少外出活动。

出汗后立即洗冷水澡

“三伏天”天气炎热,稍微动动就一身汗,别提有多难受了,这时很多人会迫不及待地去冲澡,而且还喜欢用偏凉一点的水温,这样就相当危险。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阴寒湿冷之气频频进入人体,不但会折损人体阳气,还会将湿气困于人体,湿气缠身百病生,难免给人体落下老病根。建议:大家平时洗温水澡,具体水温以接近人体体温为宜,即35℃~37℃。

7.蔬果代正餐

“三伏天”身体出汗多、消耗大,易疲劳、没胃口,不少朋友选择直接用蔬果代替正餐,但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,时间久了容易产生疾病。即使天再热,也要适当吃些瘦肉、鱼、豆、奶、鸡蛋等。食欲不好时,可变换一下口味,吃莲藕、冬瓜、丝瓜、扁豆等夏令食品。


养生要点

养阳 祛湿 冬病夏治

1.养心

入伏后,炎热暑湿,人们容易烦躁不安,爱犯困。夏季阳气旺于外,心气旺盛,夏季养生之道,在于养心,心安则血畅,血畅就神清气爽。

因此,夏季要平心静气,使心情舒畅、气血和缓,民间常说的“心静自然凉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

2.养阳气、祛暑湿

(1)清淡饮食

遵循有营养、易消化、忌生冷油腻的原则。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湿作用的食物或中药做茶饮或药膳,如芦根、葛根、荷叶、竹叶、绿豆、赤小豆、生薏苡仁、冬瓜、苦瓜等。

(2)适当运动

三伏天养生提倡“少动多静”,尤其是老人与小孩,以及体质较弱的人,尽量避免在烈日下剧烈运动。

(3)及时补水

夏季出汗增多,易引起人体血压波动,建议每天饮用足够的水,以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。避免过多饮用咖啡、碳酸饮料和含糖饮品。

(4)注意防暑

尽量减少户外活动,保持身体的干爽,穿着透气、宽松和轻便的衣物。

外出选择遮阳帽、防晒霜和太阳镜。室内保持凉爽通风,减少湿度,使用风扇或空调调节室温。

(5)起居有度

三伏天中,白天时间长,夜晚时间短,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,早睡早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。中午时分,可适当进行午休,以补充体力。此外,要避免长时间在空调房中待着,以免身体适应能力下降。

3.冬病夏治

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,此时人体穴位毛孔充分张开,脏腑气血通畅,是舒展、养护阳气最好的时机。无论是调理冬日易发疾病,还是驱寒祛湿、养生保健,药性都能更快速地渗透,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此时进行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治疗,对于冬季好发疾病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反复呼吸道感染、慢性鼻炎、慢性胃炎、慢性腰腿疼痛、小儿体虚等,以及素体阳虚、喜暖怕凉、遇冬怕冷的人群尤其适宜。


此外中药汤剂、艾灸、刮痧、拔罐等也可以起到养护阳气的作用。

-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