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一冷,膝盖就隐隐作痛;
一受凉,肩颈就变得不灵活
一下雨,就手脚冰凉“冻手冻脚”
……
如果你的身体比天气预报还准,
那就需要提高警惕了。
该如何调理呢?
我们从中医角度出发
分享几个简单实用的方法供您参考,
为您健康保驾护航顺利度秋。
一、秋季容易受凉的5个部位
1.颈部
秋季早晚气温低,寒冷刺激皮肤后,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经络不通,风寒湿邪得不到及时疏导,导致肌肉失衡,容易出现颈部发凉和颈部酸胀疼痛。
2.肩部
秋季以后,有些人增添衣物不及时,风寒之邪容易侵袭人体,尤其是我们的肩关节,更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,如果明显感觉到因为受凉导致肩关节发凉、疼痛,但并不影响肩关节的活动,这时候可以在家自行采取一些措施缓解疼痛。
3.腰部
“腰椎病秋冬季高发的原因主要是腰椎部位容易受凉所导致的,因为秋冬气温比较低,特别是外出活动或者是夜间睡觉时,不注意腰部的保暖,寒气入侵人体,引发腰部的肌肉筋膜韧带出现痉挛收缩,从而引起腰部疼痛的症状。腰部受寒,当以热治寒。“热”治的方法,可以药补,可以艾灸,也可以热敷。
4.胃部
古籍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当中记载“胃中寒则手鱼际之络脉多青”,也就是说手鱼际部位的脉络颜色,如果偏于青紫色的话更容易出现胃部寒凉阳 气不足,这样的现象就应该尤其要注意避免着凉,注意预防胃部的冷痛。
5.手脚冰凉
一到秋季手脚冰凉,中医上俗称的“冷底”或是“寒底”。10个女人9个会有手脚冰凉的情况就是这么来的,其实,这都是因为气血不足而导致的。
中医调理气血不足是个复杂的工程,除医生辨证开方外,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,减轻疼痛,让身体变好。
二、中医教你如何调理5大受凉部位
1.“洋葱式”穿衣法
中老年人腰部容易受凉,昼夜温差较大的时节,可以选择“洋葱式”穿衣法,内层穿棉质衣服,中层穿毛衣或者马甲保暖,外层搭件防水防风的外套,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,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。
2.膏方食疗 润燥养心
虽然立秋已至,但“秋老虎”尚存。此时,体内若积聚过多湿气,不仅会让人感到困倦乏力,还易引发各种疾病。“入秋三宝”——银耳、薏米、红枣为伴,用它们煮水喝,祛湿润燥,滋养身心。
银耳:秋季润燥佳品。
薏米:健脾利湿的天然良药
红枣:补气养血的甜蜜伴侣
3.膏方调理
冬天自然界处于封藏状态,人体在冬天容易吸收营养以储备能量,膏方是一种具有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剂型,适用于体质虚弱、术后康复久病不愈、亚健康状态等人群,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症状、体质、年龄等因素的不同,出具个体化的中药处方,辨证应用膏方调补。
冬季服用膏滋又可与冬令进补相结合,一举数得,不仅解除病痛,且气血流畅,肝脾肾滋养,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。
4.艾灸
李时珍于《本草纲目》中曾描述:“艾叶通经脉、理气血、逐寒湿、降虚火、强壮脏腑、平衡阴阳。”平时可艾灸腹部的神阙、中极、关元、气海等穴位,以及腰背部督脉的穴位,通过经络的传导,起到温通气血、透达经络、扶正祛邪的作用,对于肢体寒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。
5.针灸
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,对于体寒也有很好的调理效果。如温针灸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,循经取穴,温通经络,结合了针刺、腧穴、艾叶的三重作用,可明显改善阳气不足而引起手脚冰凉的症状。
6.中药足浴
“人之有脚,犹似树之有根,树枯根先竭,人老脚先衰。”脚底遍布人体内脏、器官的反射区,和人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。睡前可以用热水泡泡脚,既能祛除全身的寒气,又能解乏,使全身舒缓放松,有利于睡眠,对手脚冰凉、麻木疼痛等症状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值得注意的事,秋季早晚温差大,大家要早睡早起,早晚出门也要做好保暖工作,比如戴上丝巾或穿高领衣服,避免颈部受风着凉。
中医讲动则生阳,建议进行温和的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八段锦、五禽戏、太极拳、易筋经等。平时动一动,加快血液的循环,自然也暖和不少。
立秋后,就要进入末伏了,末伏更是冬病夏治的最后机会,一定要抓住它,为三伏养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-END-